中药词典Q
中药词典Q
【出处】《本经》 【拼音名】Qiū Yǐn 【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滷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原形态】 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乳头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 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肛门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化学成份】 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碱,胍等。 蚯蚓的脂类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直链奇数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 蚯蚓的黄细胞组织中,含碳水化物、脂类、蛋白质及色素;隋含碱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其黄色素可能即核黄素或其相似物质。 蚯蚓含一种酶,在pH8.0~8.2时能使蚯蚓溶解。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对麻醉犬、大鼠、猫及慢性肾性高血压大白鼠均表现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犬和猫静脉注射地龙后的降压作用有急速耐受现象,但口服及临床应用则无。其降压原理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引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地龙B1对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均有显著的降压作【出处】《本经》 【拼音名】Qiū Yǐn 【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
养生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
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
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
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注意】
①《药对》:畏葱、盐。
②《本草经疏》: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
【附方】
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③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中药词典Q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