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词典N
中药词典N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Nán Tiān Zhú Yè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Nandina, leaf of Heavenly Bamboo 【别名】南竹叶、天竹叶...
养生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Nán Tiān Zhú Yè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Nandina, leaf of Heavenly Bamboo
【别名】南竹叶、天竹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叶,洗净,除去枝梗杂质,晒干。
【原形态】南天竹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红。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cm,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闻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为红色。花成大型圆锥花序,长13-25cm,花直径约6mm,萼片多数,每轮3片,内两面三刀轮呈白色花瓣状;雄蕊6,离生,花药纵裂;子房1室,有2个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mm,内含种子2颗,种子扁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院。
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
【性状】性状鉴别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最末的小羽片有小叶3-5枚;小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1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或红色。革质。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南天竹叶含微量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嫩叶含维生素C,南天竹氰甙(nandinin),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南天竹甙(nantenoside)A、B。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主治肺热咳嗽;百日咳;热淋;尿血;目赤肿痛;疮痈;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烂涂敷。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药志》:治目赤肿痛,疟疾,跌打。
2.《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止咳。治血尿,百日咳。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词典N
发表评论